当前的位置:主页 > 要闻推荐

让文艺评论家们激动的“新文艺”到底“新”在哪儿?

来源:中国文艺网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会(培训会)暨中国评协二届五次理事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舞剧《红楼梦》将古典艺术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让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传承创新;电视剧《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用小人物的人生境遇描摹时代进步底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着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

新时代文艺创作呈现出什么新面貌,积累了哪些新经验?4月7日至8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会在山东举行,与会文艺评论家们结合自己的观察展开探讨。

01

扎根人民增强创作向心力

“人民”是各位专家学者发言中的高频词。中国评协主席夏潮表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文艺应当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追求的文艺,是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重要职责的文艺,是不断滋养充盈人民精神生活的文艺。”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文艺创作带来的冲击,文艺工作者如何掌握定心定力?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质创造力,艺术家既要有开放心态,积极拥抱新科技,创作新文艺,努力寻找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现代文艺创作之路,同时又要有不移的定力,坚信人类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坚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创作方法,坚信创新是通往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这样才能在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创作中,永远掌握主动权。”

在电视剧《山海情》《人世间》《繁花》等作品中,观众看到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中国的山河巨变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在中国评协副主席兼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张德祥看来,这些热情歌颂中国人民的作品迭出,正是文艺工作者文化自信的体现,“新时代的新文艺,就是要牢牢掌握中华文明的审美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写人间正道,发中国声音”。

中国评协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人民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文艺,今天的人民文艺既具有高雅的审美品格,又为人民喜闻乐见。

山东省评协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表示:“立足多重视野叠加的时代语境,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对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强化价值引导的自觉意识。 ”

新时代剧场形貌丰富、色彩斑斓,传统与现代并举,主流与先锋互动,选材范围广泛,大小剧场辉映,艺术风格多样,表现形式多元,正在以各种创新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观剧需求。据中国评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对新时代戏剧的观看和研究,她认为:“现在一些戏剧演出打破了传统的剧场空间,不仅实现了观演的有效互动、沉浸式观赏体验,而且以文旅结合的方式,创造了更具规模和良好演出效果的戏剧新形式。”

02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两个结合”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用一部部精品力作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评协副主席王一川将新时代中国文化呈现的这一特质称作“流溯”——“流溯是在向前流动中同时溯洄过去的美学特质,其结果应当是溯源开新,通过溯洄传统源头而开创艺术美的新美质。”在他看来,电视节目《唐宫夜宴》正是借助于隋代乐俑而想象地溯洄唐朝宫廷娱乐生活,开拓出一条古典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及其大众化路径。

电影《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推动电影市场复苏提振,越剧《新龙门客栈》让古老戏曲焕发新姿,越来越多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精品佳作得到年轻观众喜爱。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表示,在国家工程、主流团队与民间力量、两新组织的合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新的时代气象。

《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红楼梦》……近年舞剧市场频出精品、爆款,多轮巡演一票难求,叫好又叫座。中国评协副主席兼舞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茅慧认为:“中国舞蹈驶入全方位发展的快车道,舞剧创作人才迭代,年轻舞蹈创作者们务实精神和个性才华并举,既能敏锐捕捉大众审美走向的痛点,又能坚守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创作者们努力探寻活化中华文脉的身体表现遗存,让文物“活”起来、山川“舞”起来,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让独具中华美学特质的舞蹈文化扬帆出海

2004年,首部杂技剧《天鹅湖》面世,引发了杂技剧的创作热潮。到2014年,杂技剧从第一个十年的探索期迈入第二个十年的快速发展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聂耳》等一批优秀作品受到好评。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杂协理论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尹力在发言中提到:“今年是中国杂技剧诞生20周年,对于当下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杂技剧创作,应立足其演剧主体——杂技,重点考量作品的技巧难度、戏剧化程度、技与剧融合深度、表现形式创新度,以及思想内容价值和综合艺术审美等因素,探索建立起杂技剧目的评价标准。”

03

以包容心态迎接新质文化生产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推下,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逻辑正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传播、消费等领域延展,催生新质文化生产力。

中国评协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李明泉观察到,“新文艺”已经从传统的创作、编导、表演本体破茧而出,奔涌着科技带来的展示、展现、展演、展播等表现手段的智慧化浪潮,广泛的文艺表达方式催生着新的文艺类型、样式及审美尺度。“以互联网、智能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丰富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题材内容,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群体‘文艺两新’的异军突起。”

AI正掀起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内容生产方式变革,网络文学也借力AI东风升维。2023年网文IP市场增长近百亿,背后驱动力之一便是AI技术全面辅助IP生态提速。中国评协理事、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欧阳友权认为,人工智能的力量必将开辟网络文艺新蓝海,“生成式人工智能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内容生产自动化趋势明显,这将促进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网文的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AI翻译正在持续加速网文“一键出海”、全球追更。

近些年,在不少美术双年展中,都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创作者们大量运用虚拟仿真、AR、VR、影像互动等技术,探索作品的多元表达,极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表示:“美术创作可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一起孵化出新的艺术方向,以具有创意性的解构、不设限的思路和高效率的图稿,突破既有的艺术边界。但是如同摄影没有取代绘画、电视没有取代电影、‘云观展’没有取代线下展览一样,人工智能绘画并不会完全替代人类艺术家的创造。”